('沈云云叹了一口气:“可不就是说嘛,我就是因为这儿才犹豫的,我怕我的精力到时候会不够,但是又觉得这次的机会实在是难得,我这样错过了会很可惜。”这可是跟国家项目的机会,研究的是新型材料,要是有了结果,那在国家发展史上都能被记上一笔的。试问,哪个搞科研的人不想要有这样的机会?沈云云跟祝蹊一样,早早地就已经决定好了将来要走什么道路,她现在又是学数学又是学物理的,就是为了成为科研大佬在努力呢,现在有机会亲自参与,哪怕只是帮忙端茶送水,那也很让人心动啊!祝蹊觉得,当沈云云开始犹豫的时候,她自个儿心里或许就已经有了答案。所以呢,她就直接了当地说:“跟大佬一起搞科研的机会也就现在了,但是你搞常规学习的机会可不少,看你怎么选择咯。”沈云云哭笑不得:“你说是看我怎么选择了,但说这个话不就是帮我做出了选择吗?”祝蹊好无辜的:“难道这不是你心里的答案?”像她这样的小天使,当然不能让沈云云做自己不乐意的事儿了。沈云云:“就你鸡贼。”祝蹊嘿嘿笑两声,没做出回答,只说:“没想到程嘉树还能有这本事,当初他在我们机械厂,搞得都是机械构造的开发,现在居然也去搞化学了。”沈云云:“我当时听温爷爷说这件事的时候也跟你一个反应,也是温爷爷说,既然他有精通物理化学的本事,怎么别人就不可能有呢?总之不要太高看自己,但也不要太低估了别人。”这话说的,祝蹊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还小有心虚呢。谁不知道她祝蹊就是靠自信闯江湖的啊?这不就是高看自己低估别人吗?沈云云见她这样,觉得好笑:“又没说你,再说了,你那是自信,有什么错?”只要没有到自负的程度,人自信一点那都是好的,沈云云觉得自己从前就是缺少自信,这才被朱宣几句话给指使得团团转。所以像祝蹊这样的自信,她还是很认可的。祝蹊:“你能知道我的好,我还是很欣慰的。”沈云云:“......倒也不必这么自恋。”祝蹊哈哈大笑。从沈云云那儿回到宿舍后,她立马投入到了新书的创作当中。虽然还处在写大纲的阶段,但写大纲怎么就不算创作呢?不得不说,院子给人的动力果然是最强大的,祝蹊现在惦记着陆明雪家那院子呢,觉得自己怎么样也该推推进度了。上了大学后,虽然有个杂志社给她忙活,但比起在华视台那段日子来,她还真的算是悠闲的了。现在想想,明雪已经快要找到人生目标了,现在正在尝试着朝想要成为的自己努力,云云就不用说了,人家早就有目标了,现在是直接朝着自己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只有自己,仅仅只是完成了初步的阶段性目标,距离自己的最终目标还远着呢。祝蹊狠狠地唾弃了一番自己的堕落,然后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创作当中。一晃眼,暑假如期而至。*《明天》成功发行了四期,其中包括了一期暑期特刊。这份杂志在京大的读者群众基本上已经固定了,大面上已经覆盖了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这其中大半自然都是文学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但也不缺理工类学科的学生。祝蹊对杂志在京大的覆盖面并不算满意,在她看来,《明天》在京大的覆盖率至少要在今年内达到百分之八十才算是比较成功。她本人还是比较务实的,很清楚杂志的覆盖面难以达到百分百,至少学校里不少经济条件有限的人就不可能为了看杂志出这份钱,并且当校园里《明天》逐渐多起来,他们完全可以借阅,没有必要单独买。在这种情况下,祝蹊是不可能为了杂志的销量,去想法子制止借阅的,这就不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儿。除了经济条件限制的,杂志最大面没覆盖到的人群,就是那些专心学习的了。比如沈云云。哪怕《明天》是好姐妹祝蹊开办的杂志,沈云云也没有那个兴趣去看,比起看各种文学性质的文章,她还是更乐意看各种论文。加上外交世家出身,沈云云阅读外文论文一点儿压力都没有,有国外数不胜数的研究结果等着她去学习呢,哪里有空来看《明天》里写的那些“风花雪月”。不过这类人跟经济条件限制的那部分人不同,他们属于是潜在市场,想要吸引他们购买杂志,只需要在杂志中开设一个专栏“学术篇”就可以完美解决了。祝蹊心里有对策,但没有完全说出来,倒不是想要特地卖关子,主要还是得锻炼自己手下的兵的能力,不能有什么事儿她都给办好了,这样其他人得不到进步,她的负担反而会越来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