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1066【大理明国公】<br />
对刚收下的带路党,不能一味恐吓,连哄带吓才是最合适的。<br />
他们在洛阳逗留期间,朱铭甚至多次召见董明寿,向这位大理的佛教宗师请教佛法。<br />
好吧,主要是对大理密教有点探究兴趣。<br />
印度密教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br />
早期密教,在西晋时期就传入中国,俗称为“杂密”。<br />
唐密源于中期密教,又称“纯密”,不但存在大乘戒律,还参与了儒道佛的互相融合。<br />
藏密属于晚期密教,具体情况不便评价。<br />
董明寿修练的则是大理密教,同样源于中期密教,又称“滇密”。最早是从缅甸那边传入,再跟大理本土宗教融合,后来又大量融入唐密内容。<br />
总的来说,大理密教属于正经的大乘佛教,但里面掺杂着有待商榷的玩意儿——直至元代以后才被迫变得规范。<br />
“大师果然佛法高深,”朱铭在请教了几次佛法之后,对董明寿说,“大理密教的修行仪轨,还是应当更文明一些。文明,你懂吗?”<br />
董明寿心领神会:“小僧谨遵圣天子教诲。”<br />
朱铭点头说道:“除了修行仪轨,有些说法也须摒弃,譬如那‘二十五姓僧伦’。”<br />
朱皇帝竟然知道这个?<br />
董明寿大惊失色,连忙下跪说:“此事须等大明出兵之后。”<br />
“可。”朱铭表示同意。<br />
“二十五姓僧伦”是密教在云南的立身之本,从南诏国时期就出现的玩意儿。<br />
即观音菩萨从印度来到大理,挑选了段氏、杨氏等二十五个大姓,以密教的显密之法教化众生,只有他们可以给百姓带来安定幸福。因此,这二十五个大姓,在云南地区天生就是“上等人”。<br />
高氏即便再怎么打压董氏,也不敢真的对密教下手,因为他们也属于二十五大姓之一。<br />
密教已经跟大理国绑定了,为大理国王提供统治合法性。<br />
也跟大理豪族绑定了,为豪族们做人上人提供合法性。<br />
有没有很强的既视感?<br />
种姓制!<br />
大理密教又称阿阇梨教,它最初就是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可以结婚生子,法门父子相传,各种仪式跟原始宗教类似。<br />
高氏现在其实很尴尬,密教支持的二十五大姓,一直是以段氏、杨氏为主。<br />
而今高氏一家独大,支持密教就是支持段、杨二姓,不支持密教则又等于否定自身。<br />
对于朱铭而言,直接取缔大理密教,会带来很多乱七八糟的麻烦。若是改革大理密教,把“二十五姓僧伦”给删除,反而能断绝大族叛乱的理论根基,同时还把大族拉下“人上人”的神坛。<br />
朱铭又说:“大师可去拜会东西两京的高僧,多研究一下他们的法门。今后的大理密教,转为民众消灾祈福、为死者超度灵魂。还有,受戒时不得灌顶,学学显宗的受戒仪式。”<br />
“这……”董明寿感到很为难。<br />
朱铭笑道:“我若不管董氏,才不会跟你说这么多。”<br />
此言一出,董明寿瞬间通透。<br />
是啊,只有朱皇帝重视自己,才会啰啰嗦嗦一大堆,这反而可以保住董氏今后的富贵。<br />
不过董明寿心里还打着小算盘,比如把二十五姓僧伦删掉之后,再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保留。并且再更改一下说法,即二十五姓是在帮朱家守土,朱皇帝才是云南地区的天命之主,借此渐渐的把大理密宗跟朱皇帝绑定。<br />
如此一来,既可以讨好朱皇帝,又不跟其他二十四姓撕破脸。<br />
即便朱皇帝怪罪下来,董明寿也可以推得一干二净,声称那些都属于民间传言。<br />
等现在这位朱皇帝死了,换一个不那么强势的朱皇帝,相关的传言就可以不受约束,甚至董氏子孙还能受到朝廷嘉奖。<br />
想得美!<br />
一旦云南地区稳定下来,朱铭就会彻底禁止那边的和尚娶妻生子。到时候给董氏两个选择,一是还俗做豪门士绅,二是出家做清修和尚——虽然董氏可以选出不同的子弟各为僧俗,但父子相传的世袭地位却被打破。<br />
……<br />
大理国那边,石城郡(曲靖)收不回来了,就此彻底被三十七蛮部给占据。<br />
其实,三十七蛮部只是个统称,一些蛮部已经很久没造反。譬如白鹿部,就生活在高量成的老巢楚雄,反而愿意出兵帮着大理朝廷打仗。<br />
此前被杨再兴灭掉的自杞国,许多酋长逃过去不敢回来,如今也全都加入了“三十七蛮部”——他们本来就同根同源。<br />
其中以弥勒部、师宗部实力最强。<br />
他们打下石城郡之后,直接宣布建立罗罗国,当然也可以叫卢鹿国。反正都是音译。<br />
弥勒部酋长为国主,师宗部酋长为宰相,定都在石城(曲靖)。<br />
按照后世的地名来阐述,其国土包含:曲靖、宣威、普安、师宗、嵩明、泸西、弥勒、陆良、罗平、寻甸等市县。<br />
部落联邦而已。<br />
罗罗国打出的口号,是要求大理段氏退位还政。<br />
段思平当年建立大理国,就是找三十七蛮部借兵而打下的江山。结果很快就翻脸不认人,转而寻求跟豪族大姓合作,各蛮部成了他们剥削压迫的对象。<br />
“有点意思。”<br />
朱铭看着黔州发回的奏报,顿时感觉无比滑稽。????三十七蛮部建立的罗罗国,居然谴使北上请求大明册封……他们似乎对外界了解不多,只知道大明特别牛逼,想要依附大明对抗大理。<br />
大明自然没有给予答复。<br />
为了调和内部矛盾,罗罗国在秋季又一次发兵。<br />
昆明告急!<br />
这里可是高氏的老巢,在所有高氏宗支派系的逼迫下,高量成被迫同意让侄子高贞寿挂帅。<br />
一时间,军粮也不缺了,高氏诸侯纷纷出兵。<br />
深秋季节,久攻昆明不克的蛮部联军,士气已经衰落到极点,各部酋长都闹着要撤兵回家过冬。<br />
高贞寿率领数万大军赶来昆明,蛮部联军被打得一溃百里。<br />
一场大捷,缴获甚多,高贞寿却下令撤兵。<br />
弟弟高贞明愕然发问:“兄长,不趁机夺回石城郡吗?”<br />
高贞寿却摇头:“整个石城郡,只有郡城为朝廷掌控,其余皆为蛮部地盘,每次蛮部造反都是围困那里。这回郡城居民又被屠戮殆尽,夺回来也捞不到什么好处,反而还要分兵守在那里,源源不断的运送军粮去消耗。”<br />
“若不夺回石城郡,今后局势就彻底糜烂了!”高贞明有些着急。<br />
“见好就收吧,”高贞寿说,“蛮兵虽然大败,但弥勒部、师宗部主力未损太多。石城不是那么容易夺回的,万一我们败北……”<br />
高贞明终于听明白啥意思。<br />
对于高贞寿而言,击败蛮部联军并非目的,而是要携平叛大胜之威,逼迫高量成交出国相之位。<br />
万一攻打石城郡失败,那先前的所有谋划都要付之东流。<br />
丧失国土无所谓,宰相和爵位却必须拿到手。<br />
高贞寿安慰弟弟说:“等我做了国相,亲自坐镇大理城。你留在鄯阐(昆明),掌握这里的兵权,我们兄弟二人携手治国,何愁大理国不能兵强马壮?到时候,再来发兵收复石城郡,不过是探囊取物而已。”<br />
“兄长真是高瞻远瞩!”高贞明叹服。<br />
一群虫豸。<br />
历史上,这家人也喜欢玩内讧。<br />
哥哥去世,弟弟立即跳反,逼侄子交出爵位和相位。没过几年,另一位侄子发难,又把弟弟给赶下台。<br />
接二连三的内讧,导致大理国东、北、南三个方向的国土不断沦陷。<br />
尤其是在东部,昆明直接变成了边境城市。<br />
却说高贞寿未经请示朝廷,就把弟弟高贞明留在昆明镇守,他自己则统率大军返回大理城。<br />
大理新君段正兴被吓到了,高贞寿竟然穿着铠甲、腰悬利刃前来觐见。<br />
“你敢如此僭越无礼!”高量成怒斥。<br />
高贞寿却不理他,而是对国王说:“启禀陛下,臣回大理之后,未经休息便来觐见,因此来不及除去兵甲。”<br />
段正兴面色惨白,连忙安抚:“卿真乃忠臣也。”<br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贞寿把死字念得很大声。<br />
段正兴听得肝颤,不知该如何应对。<br />
高贞寿又说:“陛下,蛮兵虽败,明年却有可能复叛。鄯阐(昆明)还须一大将镇守,臣之胞弟贞明可担重任。”<br />
段正兴不敢做主,看向国相高量成。<br />
高量成双拳紧握,一言不发。<br />
高贞寿又说:“陛下,三军将士凯旋,此刻皆在城外扎营,还请陛下颁诏赏赐。”<br />
言下之意,是大理城已经被重兵围住了。<br />
“赏,都赏!”段正兴连忙说。<br />
高量成依旧沉默,还是不愿放弃国相之位。<br />
足足耗了半个月,城外忽有将士鼓噪,说是赏罚不明要进城讨个说法。<br />
高量成终于熬不住,他若继续赖着当国相,估计城外就要有兵变了。<br />
两人相约密谈,最终达成妥协。<br />
第一,高量成交出国相之位,但可以保住公爵爵位。<br />
第二,高量成必须退隐楚雄,不得再踏进大理城半步,但可以把半辈子搜刮的财货带走。<br />
第三,高量成唯一的嫡子,必须出家为僧。可以皈依密教娶妻生子,但不能再跑出来做官。<br />
随着高量成带着亲兵离开,高贞寿做了大理国相,获赐爵位“明国公”……<br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