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168章 苍天已死石
('第168章苍天已死石<br /><br />“入蜀之时某攻雒县,中流矢而亡。”<br /><br />庞统也拿得起放得下,脸色尴尬目光看天,但还是自述了结局。<br /><br />随即更是怕努力缓解气氛的张松尴尬,主动道:<br /><br />“这将民分品级之策,岂不是与江东领兵世袭同出一源?”<br /><br />“皆为孙权与江东媾和而出之下策!”<br /><br />庞统在江东时奉周瑜而非孙权,因此对这位江东之主没什么感情,只是平铺直叙:<br /><br />“孔明治蜀中乃是行开源之策,以蜀锦为饵,行销中国,远销身毒。”<br /><br />“这孙权治江东乃是节流,以百姓与私兵饲豪右之虎,方能驱使。”<br /><br />赵云想起来光幕此前评判孔明之语,不由自语:<br /><br />“军师之活是让百姓更加好活。”<br /><br />“孙侯豪右之活则让百姓无路可活。”<br /><br />刘备颇有些感慨:“如此算来,我得孔明与阿斗之福泽,多矣。”<br /><br />毕竟如今看来后世觉得他刘备算得上一号人物就是因为善待百姓。<br /><br />而季汉的治理跟他有啥关系呢?称帝完赌了一票满盘皆输。<br /><br />季汉治理赖孔明之才与阿斗之仁善,方显昭烈之名罢了。<br /><br />想的更为通透的刘备洒然道:<br /><br />“得民心,斯得民矣,得其民,方得天下矣。”<br /><br />【关于曹魏的民生就更为复杂一点,确切说就两个关键词:<br /><br />屯田,货币。<br /><br />三国这个时代,能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对百姓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br /><br />曹魏的货币史相对简单,赤壁之战同年曹操提大军南下觉得统一天下近在眼前,于是半场开香槟,要废董卓旧钱铸五铢钱。<br /><br />结果这一年的曹老板走背运,赤壁之战被周公瑾一套丝滑小连招反杀,摁在地上猛捶。<br /><br />货币上废了董卓的旧钱,但新钱因为“货本不多”,根本没人用。<br /><br />曹丕即位两年后也尝试恢复五铢钱,然并卵,直到227年曹叡重新恢复五铢钱才成功。<br /><br />为什么这么坎坷?因为屯田几乎毁灭了民生。<br /><br />现代对于货币的描述很清楚:<br /><br />随着生产力发展,有了畜牧和农业分工时,开始有以物易物。<br /><br />生产力继续发展,有了手工业和农业分工,才能有使用货币的必要和空间。<br /><br />故而屯田是一种见效快的压榨民力的行为,同时也属于生产力发展上的开倒车行为。<br /><br />曹丕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有意松弛屯田,民力得以喘息,曹叡时才能恢复货币。<br /><br />不过随后百姓就吃了一记闷棍:<br /><br />曹叡大修宫殿,以曹爽为首的宗室们侵占土地,曹植吃着一瓯值千金的驼蹄羹被史书赞清俭等等。<br /><br />所以基本可以说,曹魏时候百姓是有过好日子的,只是这个好日子比较看运气。】<br /><br />刘巴与糜竺两人盯着货币若有所思。<br /><br />孔明则是盯着生产力若有所思。<br /><br />货币之策孔明自认无法如糜竺那般理解,但生产力这个随着水力坊的兴建扩建,孔明心中感悟也越来越多。<br /><br />公安和江陵的变化,以及从秭归城到江州城一路的变化都看在眼里。<br /><br />水力坊切切实实取代了百姓曾经一部分的工作,于是百姓能够拿出来这份时间去养点东西,去作坊做工,乃至于去给军营做点缝补吃食等等额外赚点钱花。<br /><br />这岂不就是光幕所说的生产力的发展?造纸、蜀锦、冶铁等想来也应该算手工业?<br /><br />那什么才算非手工业?孔明觉得后世让自己难以想象。<br /><br />而且南方水脉丰富所以能够依靠水力坊,那么去了北方如关中雍凉又要如何?孔明挠头,这是困扰他近一年的问题。<br /><br />……<br /><br />李世民相对轻松,笑问群臣:“若让爱卿们来选,魏蜀吴三地以百姓之身,何地更胜?”<br /><br />房玄龄摇头,只觉得三地都差不多:<br /><br />“蜀中由好变坏,魏是由坏变好,但魏吴若想安居顺心都需要运气……”<br /><br />长孙无忌打蛇随棍上:<br /><br />“若让臣说,当都不选,要寻如陛下一般千古明君,五年扫天下平乱祸,重造乾坤,还百姓以安乐盛世。”<br /><br />李世民哈哈大笑。<br /><br />长孙无忌眉开眼笑。<br /><br />李世民心里则是忽地想起诸葛武侯,若这光幕真与诸葛武侯同观,岂不是可以靠光幕与其联系?<br /><br />那朕岂不是还能借武侯之手一统三国?<br /><br />想想就好玩儿!李世民颇为动心。<br /><br />【其实如曹爽这般压迫百姓,也基本上属于曹氏优秀传统了。<br /><br />比如往前追溯,受董卓之乱的关中百姓,宁可奔逃徐州陶谦,也不去更近的曹操兖州,多少有点名声在外了属于是。<br /><br />而如何名声在外?在掠民屯田之余,曹氏还在持续的掠民修坟。<br /><br />曹操亲自督建的曹嵩之墓中,有不少墓砖背面都刻了字,多少能反映当时的情况。<br /><br />比如“家夫忘之”砖:家夫忘之,今有少西大漯,自知久而勿还。<br /><br />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是一个女子被抓来修坟。<br /><br />还有三块砖头记录了一个得罪曹操的别驾从事王左。<br /><br />“别驾从事王左叩头死”,应是当时的工人看到王左给监工叩头所记。<br /><br />“唯念王左及朱”,应是说明王左人缘还不错,工卒担心王左。<br /><br />“王左死,奴复死,苛”,王左死在曹嵩墓中后,他老婆选择了同死,这个苛或许是语气词,或许是在骂曹苛待于民。<br /><br />另外还有一些对于修墓的哀叹,比如“日夙且休干”,“成壁但冤余”,“纪绝事止食”等等。<br /><br />而曹操干的这事儿,也不过是仿照自己的父亲罢了,曹嵩在督建会稽曹君墓时,骗过来不少百姓,当时的奴工怨气更大,同样留下了更直白记录:<br /><br />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搏!<br /><br />此砖收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定名苍天乃死砖,因为是黄巾起义的见证之一。<br /><br />但从字面意思上来翻译,可能更直白的叫它“QNMD曹狗”砖更加合适,因为刻字人说的很明白,他是被一个叫王复的人给骗过来的。<br /><br />而黄巾众的身份也能说明,曹家可能也是引起黄巾起义的元凶之一。<br /><br />“人谓作壁乐,作壁正独苦。却来却行壁,反是怒皇天”。<br /><br />这是修墓的工长之一留的诗,意思也相对简单,别人跟他说修墓是美差骗过来,到了才知道是什么样的苦日子,老天啊求你开眼劈死他们吧。<br /><br />以上都是相对有文化的,意思更简单粗暴的还有“牛头也曹君”砖。<br /><br />古代牛头马面都是骂人的话,不过可能这人也没想到,曹贼没变成牛头,反而变成了NTR。<br /><br />另外还有一块残砖记载有“有倭人以时盟不”字样,这个就不太清楚其背景了。<br /><br />根据时间推测也许是当时曹家就已经和倭奴国有过联系,但随后倭奴国陷入内乱,这份联系就戛然而止。<br /><br />直至239年倭国内乱平定,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方再遣使与曹魏联系,受封“亲魏倭王”。<br /><br />不过值得赞赏的是曹魏对倭国的态度相对谨慎。<br /><br />隋朝也差不多,毕竟倭国对隋自称日出处天子,称隋帝为日没处天子,让杨广很生气。<br /><br />真正出力的还是盯上这块全新土地的隋朝僧人们,他们随倭使去往日本,并且后续依然有僧通过对马岛做中转站前仆后继去往倭国传教,最终成功推动了倭国的大化改新,由此倭国开始了自己的狼子野心之路。】<br /><br />在光幕里众人能看到一看就很稀有的透明罩子,贵气十足的红色台垫。<br /><br />其上托着的是一块平时放路边他们都不会看的墓砖。<br /><br />张飞瞪眼读出了这块砖前方的一行字:<br /><br />“…砖出土于安徽毫州曹氏宗族墓…”<br /><br />“哈哈,老曹家的墓都被掘了不成?好!好哇!”<br /><br />孔明轻声道:“被骗被掠为奴工,识字刻砖者尚有如此之多,目不识丁者该有几何?”<br /><br />庞统想了想道:“曹贼之祸,起自阉宦。”<br /><br />孔明摇头笑了一下,也不说话,只是默默看着这些话语。<br /><br />最终悠悠道:“曹氏两墓,尽见乱世之泪,妇人死墓中,何其哀也。”<br /><br />厅内众人皆默然,即使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州之地,但认真说谁不是乱世的受害者呢?<br /><br />刘备嘴唇动了动,最终学着后世直抒胸臆:<br /><br />“去你码的曹贼!去你娘的贼宦贪蠹!去汝娘亲的乱世!”<br /><br />胸中郁气平复了一些,刘备瞧着厅内的众人,很直白叹道:<br /><br />“不知后世可有抑制豪强之法。”<br /><br />孔明好似早就等着刘备此问,道:<br /><br />“其一为百姓立学!其二需并立科学。”<br /><br />刘备若有所思但一时间想不明白:“何解?”<br /><br />孔明一边整理思绪一边慢吞吞道:<br /><br />“从光幕中可知,宋言科举,唐亦有科举。”<br /><br />“为何弃察举而求科举?盖察举恐为豪右大姓养名联结之嫌。”<br /><br />“按科考策论,以贤取大才,而非以孝、名而取才。”<br /><br />孔明想起来了晋书中录入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孝子,更是坚定自己想法:<br /><br />“观后世,观光幕,这名为闻莽的后辈既非大族亦非大贤,不过是弱冠之年轻人,便能臧否青史,可知后世学风之盛乃大势所趋。”<br /><br />“如此之世,布衣可出三公,黔首能养国士。何忧大姓?”<br /><br />庞统叹了一口气,不过念在自己所谓的荆州大族跟北方比起来也算不得什么,亦开口道:<br /><br />“孔明此前与我讨论后世所说生产技术资料之义。”<br /><br />“豪强之强,强在生产。若主公能靠如水力坊之术使百姓与豪强并坐,则豪强自破。”<br /><br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br /><br />\n\t\t', '\t')
ͶƼƱ һ½Ŀ¼һ 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