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凿空西域<br /><br />这一日对于王玄策来说实在太过于离奇。<br /><br />他的眼神很好,当然也是看到了那些飘过的问题。<br /><br />什么王玄策打了个问号啦,王玄策怒骂大唐史官啦。<br /><br />结合前面的文字,短短几句话让王玄策总结出来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br /><br />他以灭国之功,名留青史。<br /><br />小马扎坐的有点疲累,但王玄策还是忍不住挺直了脊梁。<br /><br />是真的吗?应当是真的。<br /><br />不然也没法解释,朝廷为什么会对一个远在融州的县丞如此大费周章。<br /><br />刚到融州时,那黄水县令说,既然来此地便先做好任职五年的准备。<br /><br />结果准备是做好了,但不过半年便等来了返京的一纸调令。<br /><br />想起来临走时那县令的表情,王玄策一时间都有点惭愧了。<br /><br />而似是也唯有如此,才能解释他为何能如此受青睐。<br /><br />但反而压力倍增:他是王玄策没错,但他根本不知道光幕口中那个灭国的王玄策究竟有何际遇。<br /><br />难怪当时第一次见面陛下就如此漫谈,东聊倭国,西至西域。<br /><br />此时想起来当时脑袋昏昏沉沉连答了什么都记得不大清楚,王玄策就恨不得以头抢地。<br /><br />凌乱的心态让他对李靖老将军能将字帖送入光幕都少了几分好奇的心思。<br /><br />而光幕结束后,心绪最为难平的还是李世民:<br /><br />“这河西,果真宝地也!”<br /><br />后世说的复杂,但李世民理解的颇为简单:<br /><br />有重矿,能养马,通西域,如此宝地还有什么可多要求的?<br /><br />虽不知晓后世州县如何划分,但李世民是记得在张议潮篇看过晚唐时那不争气的子孙对于河西的详细划分。<br /><br />其中就包括甘州和肃州,这便足以确定甘肃在哪里了。<br /><br />毕竟都是大家都是华夏,地名沿袭古已有之,实属稀松平常。<br /><br />“愿为陛下凿空河西!”李勣率先请战。<br /><br />这不仅仅是为了大唐,也是为了自己正名。<br /><br />他是名将,而非道公!<br /><br />苏烈也寸步不让:<br /><br />“陛下剑锋所指,臣万死不辞!”<br /><br />两位年纪与李世民仿佛的将军战意盎然,李靖同样一拱手,那意思再简单不过。<br /><br />李世民长笑一声:即使不能御驾亲征,手握三名将,怎么输?<br /><br />秦琼看着同样在看热闹的尉迟敬德,心下略有遗憾。<br /><br />他若是有尉迟敬德这般强壮之躯,定然是要以门神之名请战的。<br /><br />坐镇西域,戍守国门,理所应当。<br /><br />但可惜……轻轻咳嗽一声,秦琼打算待会儿出宫时与这老兄弟说道一下。<br /><br />要多与药师将军请教兵法,也要多看看西域的情报。<br /><br />西域万里,不缺建功立业之地,如今尚未垂垂老矣,怎能全靠陛下荣宠而活?<br /><br />而他也要拖着羸弱之躯拜访一下这新的太医令了。<br /><br />希望真如这药王所说,能让他临阵领军,不至于卧在病榻度余生。<br /><br />李世民办事向来效率,既然光幕结束,便挥手示意各自散去。<br /><br />末了也不忘交代一句:<br /><br />“侯君集以及承乾之事,勿要外传。”<br /><br />随即似乎是想起来了那《李卫公问对》中的“勿泄也”,赶忙补了一句:<br /><br />“亦不得见于文字。”<br /><br />一个重臣一个太子,哪怕只是传了一些捕风捉影的话出去,也是有可能引起朝局猜忌的。<br /><br />众人自然晓得,同时都看着李靖笑,笑得这老将军摇摇头率先离去。<br /><br />王玄策一脸莫名的被李世民留了一留。<br /><br />坐在小马扎上,看着那长孙无忌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的离开甘露殿。<br /><br />然后就眼睁睁看着内殿屏风里转出来一个一脸恬淡之色的和尚。<br /><br />“玄奘大师可有决定?”李世民问道。<br /><br />和尚双手合什执礼而拜:<br /><br />“愿为我唐,凿空西域。”<br /><br />依然还是要出行啊……李世民心里却也觉得毫不意外了。<br /><br />观后世之记录,忆这月余相谈,这玄奘,绝是不缺毅力的。<br /><br />“王玄策,可愿随行?”李世民扭头道。<br /><br />王玄策吓了一跳,脑袋猛摇,小声道:<br /><br />“臣还不愿出家……”<br /><br />李世民大笑:<br /><br />“朕欲抽调十八精卫,护送玄奘法师西行。”<br /><br />“记西域风俗,察千族百国之情,至天竺即返。”<br /><br />“此行危险万分,你可愿随行?”<br /><br />王玄策沉默了下去,只觉得这三个月来人生的经历太过疯狂。<br /><br />但种种念头最终冲击出了一个结果:<br /><br />“臣亦愿为大唐,为陛下,效博望侯旧事,凿空西域!”<br /><br />……<br /><br />成都。<br /><br />孔明去东厨挑了又挑。<br /><br />他们几人剩余的蔗糖即使全都拿出来也不是太多,故而也不用大费周章。<br /><br />铜釜和铜鼎肯定用不上,大陶瓮也不至于。<br /><br />一个小铜锅被孔明拎了起来,这大小倒正合适。<br /><br />随即孔明左右瞧了瞧笑道:<br /><br />“可有竹篾?”<br /><br />后厨并不缺这个,立时便有人为孔明寻来。<br /><br />将这些一起拿到府衙前面的小院子,小铜锅递给庞统让他想办法安置好。<br /><br />孔明找主公借来一柄小刀,将竹篾斩成数段,随后再将每一段的一头削尖。<br /><br />于是在这个小院子里,一个小灶台搭了起来。<br /><br />小铜锅坐在上面,刘备将几块蔗糖小心放了进去。<br /><br />除了张飞拿来的,赵云、刘巴和庞统也都各拿了一块。<br /><br />伸头看着蔗糖逐渐开始融化,这时才看到一脸兴致盎然的张飞从外面回来。<br /><br />献宝似的跑到刘备面前,将兜着的前裾展开,刘备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果子:<br /><br />“有荔枝?不错,这李子倒是肥美,这青色的应当就是那山楂?”<br /><br />赵云点点头:<br /><br />“去附近山上寻了一寻,山楂要九月方熟,如今尚还酸涩,三哥坚持要带回来。”<br /><br />张飞赶忙挤开赵云道:<br /><br />“兄长你看,有葡萄呢!不知道能否用来制冰糖葡萄,也不知是何等好滋味。”<br /><br />“怎会有葡萄……”刘备不理解。<br /><br />葡萄在益州颇为难种,似乎确实如光幕所说,还是北方,或者说西域最为适合。<br /><br />而看张飞挤眉弄眼的表情,刘备登时明白过来:<br /><br />“吴…”<br /><br />恰在此时,孔明擦了一下额头薄汗,削好了最后一支竹签。<br /><br />“翼德快将水果拿过来,我等将其串上一串。”<br /><br />“哎!”张飞赶忙答应一声,就这么兜着前裾给军师送去。<br /><br />就着赵云端来的一盆清水,几人一边清洗一边将这些水果穿成小串。<br /><br />另一边庞统和刘巴也小心的将串好的水果在小铜锅里滚上一圈,赶忙拿出来之后就由糜竺与张松一起用扇子扇风,让其赶紧凝固。<br /><br />刘备看了一圈决定蹲在小铜锅旁边,暂时不去想其他,默默烧柴火。<br /><br />火焰舔舐着小铜锅,激起了锅里蔗糖浆一个个泡泡,再被糜竺拿着孔明的羽扇用力一挥,蔗糖独有的甜香味便顺着清风兜兜转转离开了院子。<br /><br />刚刚休课的小太学学子们便顺着味儿,在小院门外挤得满满当当。<br /><br />等刘备抬头看到的便是这一幕,登时吓了一跳。<br /><br />刘备心里浮起一个想法,便朝着孔明看去,得到了孔明一个鼓励的眼神。<br /><br />于是刘备快活的朝着院门方向招招手:<br /><br />“来来来,一人一个,不要多拿!”<br /><br />学子们虽然迫不及待,但还是排好队依次过来领取。<br /><br />张飞已经将水果穿完,过来换他烧火,顺便看大哥发这冰糖葫芦。<br /><br />这些学子刘备认得大半,剩下的即使叫不上来名字的也能大概说出家住何方,于是学子们对这个刘皇叔更加好感倍增。<br /><br />“我记得你,叫狐笃对吧?”<br /><br />刘备捏起一串葡萄递到狐笃手里,称赞道:<br /><br />“前天我还在西巷口遇到了伱大父,当时我还与他说,狐笃必为汉之栋梁。”<br /><br />“你可别让我失信于你大父。”<br /><br />狐笃捏着那一串吃食,看着这刚烧完火,还在对他眨眼睛的益州牧,心中百感交集。<br /><br />若论上官之威严,这皇叔甚至还不如他见过的阆中太守,但却能让让人忍不住相信。<br /><br />恭恭敬敬作了揖,狐笃也在心中下定了决心。<br /><br />孔明已经搬了椅子坐在一旁,看着一群小孩儿被主公简单几句话所激励,眉目含笑。<br /><br />庞统面有不忍之色,因为他看到一旁麋子仲晾晒的冰糖葫芦已然只剩下青色的山楂了。<br /><br />不忍之色是对自己,因为还记得赵云曾说这东西酸倒牙,但不吃又总归好奇。<br /><br />看着主公那一副孩子王的派头,让庞统想起来一人:<br /><br />“光武皇帝当初在洛阳求学,与那些世家子呼啸作伴,或也是如这般。”<br /><br />虽然若按光幕之说,那些南阳大姓支持光武皇帝起兵也有奇货可居之意。<br /><br />但在那之前,庞统相信光武皇帝定然还是靠自己的魅力让那些世家子折服了的。<br /><br />孔明微微一笑:<br /><br />“看来士元是打算云台留名了。”<br /><br />对他们来说,光武皇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也算是众所周知了。<br /><br />庞统显得意气风发:<br /><br />“有我等之助,主公基业,必将赶逾光武皇帝!”<br /><br />孔明是相信的,状若随口道:<br /><br />“姜维最近在读什么?”<br /><br />“《六韬》……什么姜维?”<br /><br />庞统一时不察,对上孔明那似笑非笑的眼神,一时间心虚的别过了眼睛。<br /><br />孔明倒是依然满脸轻松,甚至还有空在椅子上摇一摇:<br /><br />“光幕之记录,姜维迟早能观。”<br /><br />庞统沉默,这也是他担心的问题,到时候姜维多半还是要奔着孔明去的。<br /><br />只听孔明悠悠道:<br /><br />“给姜维做好兵法启蒙后,便送到我处来吧。”<br /><br />“我徒弟还小,别教太多奇诡之道。”<br /><br />请收藏本站:
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
www.bjzhongwen.com <br /><br />\n\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