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С˵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398章 两大一小同生死
('第398章两大一小同生死<br /><br />甘露殿中李世民一时间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br /><br />好消息,今年正好就是贞观五年,提前知晓今岁和明岁无灾,可以让他和群臣提前松口气。<br /><br />坏消息,从贞观七年起有连续二十余年的灾年。<br /><br />两种心情在李世民心中交错撞击,最终还是对将来灾年的担忧更胜一筹,使得他不知不觉长叹一口气。<br /><br />也就好在此时尚且是贞观五年初年,距离这二十六年连灾尚且还有两年的太平。<br /><br />杜如晦此时提前知晓今年无灾情,便实实在在松了一口气,毕竟如今一方面需要支持前线李靖与吐谷浑作战,若是后方再生天灾,那今年多半是要忙破头的。<br /><br />这个消息至少代表了今年能不用再提心吊胆生怕老天整个大活儿,因此杜如晦眼见陛下表情便笑着宽慰道:<br /><br />“大家,至少我等有今明两年时间护林固土,如此或能将不少天灾提前消弭。”<br /><br />杜如晦的这个说法让李世民缓缓摇头:<br /><br />“灾祸非出于天地,乃人自酿也。”<br /><br />老实讲后世说的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道理。<br /><br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人人皆懂。<br /><br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更是黄口小儿都知。<br /><br />暴雨时山林难溃散,平田易涝毁更是人人都见过。<br /><br />但最终真的落眼于山林上又反无人能够察觉了。<br /><br />伐林垦田,解一日之忧,毁百年之业,造千年之祸,遗后世而不绝,殃及子孙也。<br /><br />将这件事记挂在心上,再瞧了眼房杜的文字记录,蝗虫那腥涩的味道似乎隐隐又在口腔中弥漫了上来,这让李世民赶忙摇了摇头,旋即就看到了比较感兴趣的内容:<br /><br />“这北京应是明朝的那个北京……又是在何处?”<br /><br />周朝时洛阳便有东都的称号,故而此前听中晚唐之事,对洛阳这东都的称号李世民也觉得理所当然。<br /><br />东汉时长安亦有西都的称号,因此西安这后世之名李世民也能接受。<br /><br />此外从后辈对三国的漫谈也知晓了金陵后来成了南京,考虑到其控扼江水勾连东南,也算合理。<br /><br />但北方竟还有地方能做京城,而且被后世这共和国沿用?<br /><br />李世民对前者表示惊叹,对后者则是从长安人的角度略有不服且好奇。<br /><br />这北京都城究竟有何优势能令后世青睐?<br /><br />而且成都壮美,西安瑰丽,那这北京城该是何等盛景?<br /><br />这个问题自然无人能够回答,最终站在甘露殿,李世民也是真心实意感叹:<br /><br />“不能亲至后世一览,何其憾矣!”<br /><br />……<br /><br />而对于这唐朝的遭遇,汉长安诸人的反应就非常的直白。<br /><br />“好歹毒的老天!”马超惊呼。<br /><br />“好令人叹服的贞观君臣!”孔明真心实意轻叹。<br /><br />然后马超毫无意外被张飞屈指弹了脑壳子,赶忙捂着嘴蹲下抬头,生怕这光幕听到此话闪烁两下让光幕灭了,那罪过可就大了。<br /><br />已经放弃治疗的刘备也明白孔明的想法。<br /><br />毕竟这么看下来,这初唐顶着天灾还能内外兼治丝毫不乱,君臣皆能称能也。<br /><br />“这唐朝还真是热闹。”<br /><br />屈指弹完马超之后的张飞兴致勃勃:<br /><br />“外有开边不停,内有天灾难平。”<br /><br />“前有太子之乱,后有女帝入宫。”<br /><br />刘备忍不住学着张飞,屈指在他摇头晃脑的脑壳上弹了一下:<br /><br />“满嘴骈诗,汝欲考博士乎?”<br /><br />厅内顿时一起大笑,庞统与张飞共事最久,当即也跟着孔明感叹为其分担火力:<br /><br />“我都不知该说这唐初气候太过优渥,还是该赞这开唐君臣太令人叹服。”<br /><br />其他人一起点头,简雍也是叹道:<br /><br />“不过其能心系百姓,愤而口吞蝗虫,此真乃古之第一也。”<br /><br />事实上光幕对这个曾赞为千古一帝的帝王本身所说的并不多。<br /><br />平天下乃是一笔带过,治天下也多说将星、能臣之功。<br /><br />但事实上想一想能统御如此多的英才反而更能说明其能力。<br /><br />而这因心系民生而口吞蝗虫之举,亦是古之未有也。<br /><br />一旁的张飞感觉简雍说的很有道理,同时也是满眼的若有所思:<br /><br />若论心系民生,兄长绝不能输!<br /><br />【如果将时间点沿着初唐往后推,安史之乱其中也有着比较明显的气候变化的影子。<br /><br />纵览从唐初到唐亡,整个北方游牧民族受气候的驱动十分明显。<br /><br />回看中国古代气温变化图,隋唐第一个明显的气候变化时间处于开皇之治时期。<br /><br />这个时期北方的突厥发生了一件大事:突厥内乱。<br /><br />以金山为界,突厥就此分裂为东西两部突厥。<br /><br />回顾历史,游牧民族的内乱实际上一直屡见不鲜,但内乱之后依然保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并不大举南下,还是比较少见的,由此也能看出那时北方的气候并没有让游牧民族感受到生存压力,从而也没有南迁的动力。<br /><br />这个时期分裂出来的DTZ是相当强大的,隋末时北方的割据势力多多少少都跟突厥打过交道,或求其庇护,或寻求其支持,比如刘武周、郭子和、窦建德、薛举、李渊等等。<br /><br />不过随着中原内乱结束,中原皇帝也终于开始正视DTZ这个威胁,贞观年间李靖李勣受李世民之命,先后灭DTZ和薛延陀。<br /><br />彼时北方气候宜人,对胡人来说无非就是换了个老大,日子照样过,因此初唐百年间北方整体算得上安定。<br /><br />安史之乱算是唐朝气候变化的一个临界点,从740年前后到820年前后,整体气温处于一个先小幅上升,随后大幅降低的情况。<br /><br />而反映到历史当中,气温的降低使得北方边患渐起,突骑施和后突厥先后叛乱,回纥与唐王朝联手再灭突厥,随后回纥成了北方游牧民族事实上的一哥。<br /><br />但随后回升的气温使回纥再度保持住了北方的稳定,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与唐王朝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关系,并建立了回纥汗国。<br /><br />小幅回暖时期同样是吐蕃的一个回光返照时期,趁着安史之乱大肆侵略唐朝领土,最终也形成了一个雄踞高原,地跨河西滇蜀西域的庞然大物。<br /><br />同样也有学者认为,小幅回升的气温也是安史之乱没有在短时间的结束的原因之一。<br /><br />但这样的气温回升终究只是假象,九世纪初,伴随着隋唐温暖期的正式结束,回纥汗国和吐蕃王国也迎来了末路。<br /><br />从九世纪初起,回纥境内连年大雪,使得饥荒疫病连起,羊马多死,回纥遂衰,二十年后回鹘汗国被所属部黠戛斯击败,回鹘贵族绝大部分南迁融入汉地,840年回鹘汗国灭亡。<br /><br />吐蕃亦不能幸免,气候急剧变化使得吐蕃境内叛乱四起,张议潮发动起义归唐,使得河西陇右皆脱离吐蕃掌控,同时国力衰弱使得上层连年内战,引发了境内大规模奴隶起义,约877年,吐蕃王朝崩溃。<br /><br />唐朝安史之乱后没彻底玩儿完,甚至还继续硬挺了一百多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晚期气温杀了个回马枪。<br /><br />吐蕃王朝崩溃次年唐朝境内爆发了黄巢起义,唐朝差不多已经算是名存实亡。<br /><br />因此吐蕃与大唐同生同死的说法也不算错。<br /><br />最终正式给唐朝灭亡盖章的是朱温。<br /><br />907年唐哀帝禅位于朱温,随后就遭朱温鸩杀,就此唐朝正式灭亡。】<br /><br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br /><br />\n\t\t', '\t')
ͶƼƱ һ½Ŀ¼һ ǩ